短短兩天時間,樓市風云突變。
7月22日,住建部房地產市場監管司司長張其光接受央視采訪說:對調控工作不力、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要堅決予以問責。
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接受央視采訪說:近年來我國加快建立健全房地產金融管理長效機制,“三線四檔”規則試點房地產企業核心經營財務指標明顯改善,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個人住房貸款集中度穩步降低。下一步,將繼續圍繞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持續完善房地產金融管理長效機制。
隨后的7月23日,住建部等8部門聯合發通知,將以問題為導向,依法重點整治房地產開發、房屋買賣、住房租賃、物業服務等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社會關注度高的突出問題,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實現房地產市場秩序明顯好轉。
如此短的時間,如此高的規格,讓住建部、央行連續3次針對樓市表態,堪稱罕見。
顯然,在2021年,高層已經下了大決心,必須要解決住房問題。
一方面,房地產事關民生。
生育,就是最大的民生。
民政部部長曾發文明確指出: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愿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我國總和生育率在1965年達到峰值6.4,之后一直下跌到1982年的2.6。從1992年起,我國總和生育率跌到2.1的更替水平以下,進入2000年以來有緩慢回升,但總體仍低于1.8,2017年只有1.63。
到了2019年,我國總和生育率已經不到1.5,創出了歷史新低,這就是所謂的“跌破警戒線”。
住房,就是生育最大的阻礙。
高房價使得特大超大城市中適齡男女的結婚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使得平均結婚年齡延后,特大超大城市的高房價,會推升各類生活成本,使得育兒成本居高不下。
高房價,就意味著居民“高負債”,身上背的債務越多,家庭消費必然會被擠壓,年輕人連安居都做不到,誰還愿意生孩子?
預售制、炒樓花、極少的土地供應、鴿子籠一樣的住宅、普通居民難以望其項背的天價房、生育率持續走低,種種現象,不可不防。
這就是高層下決心調控樓市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央行、住建部連續表態之前,7月20日,據新華社報道,高層發布了《關于優化生育政策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
《決定》第19條提出,在加強稅收、住房等支持政策方面,主要是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根據未成年子女數量,享受公租房戶型選擇等利好;其次,地方可以研究制定根據養育未成年子女負擔情況,實施差異化租賃和購房優惠政策。
一邊打壓房地產投機亂象,另一邊增加長租房的供給,讓流動人口“住有所居”,提振生育率,雙管齊下,這就是2021年政策開出的“藥方”。
另一方面,房地產事關經濟轉型。
在去年8月份,央行、銀保監會高層發了一篇公開文章,其中提到,房地產泡沫是威脅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
從上世紀到現在,130多次金融危機中,100多次與房地產有關,這就是大家常說“十次危機,9次房地產”的由來。
9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美國,每逢低利率環境,房價炒作造成資產泡沫,一旦央行開啟加息進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就會“殃及池魚”,反噬金融體系,最終危及實體經濟和就業環境,甚至蔓延到其他國家。
早在2015年,全國商品房銷售總額占廣義消費總額(社零總額+商品房銷售總額)的比重約為22%,到2020年底這一比重已經上升至30%。
最近兩年,新增房地產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的比重超過40%,商業銀行近乎半數的信貸資源都流向了房地產,若加上公積金貸款,將達到50%左右。
前車之鑒,歷歷在目,我們不能走日本和美國那條路,這是調控頻頻出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央媒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欄目《俠客島》7月23日發文指出:房地產市場發展的背后,是城市發展思路的轉變。
是要短時間GDP得漂亮數字,還是以人民為中心、切實解決住房問題,為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文章最后特別強調:城市管理者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頭腦清醒,嚴守房地產市場調控底線和紅線不動搖,堅持“房住不炒”的原則,別做“飲鴆止渴”的傻事。
說白了,從今年開始,如果一個城市不能管住房價,不能讓樓市平穩運行,沒有大局觀,這個城市就沒有“前途”可言。
梳理了政策的意圖后,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房地產可能就此進入“冷凍”模式。
啥叫“冷凍”?
房產的流動性下降,銀行不再把房地產貸款當作核心業務,地方不再依賴土地財政收入,長租房將成為各大城市的主流住房供應渠道。
限購、限貸、限售的政策會越來越多,有財力且符合購房條件的”接盤者“越來越少。
商品住宅,可能會成為“少數精英的游戲”。
對普羅大眾來說:房子,不過是一個居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