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給經濟社會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將稅收征管體系建設從“以票管稅”“信息管稅”引入到“以數治稅”的新方向,這是一場科技引領、創新驅動、面向未來的突破式改革。
建設智慧稅務是提高稅法遵從度的有效途徑。人工智能技術除了可以替代稅務干部完成大量基礎性的審核、比對、分析包括稅費服務的工作,還可以通過機器學習理解稅收行業知識,建立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稅收業務模型,通過稅收大數據挖掘存在稅法遵從風險的納稅人,以數據的客觀準確性替代人為判斷的主觀偏差性,以精確的執法減少對納稅人的干擾,精準提高納稅人的稅法遵從度。
稅收大數據的全域全量采集是建設智慧稅務的基本支撐。經歷了金稅一期、二期信息化建設的初步探索,自2016年以來,全國稅務系統推行金稅三期稅收申報和執法數據集中化管理,進而又陸續推出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重點稅源管理系統、出口退稅無紙化管理平臺和自然人稅收管理系統等一系列專業數據管理平臺,稅收大數據不斷擴充完善,但在全域全量采集方面還有很大差距。一是稅收業務數據未能實現全量采集。比如增值稅發票數據,目前稅務機關所能采集的是固定格式的發票票面信息,信息量有限,要想實現經濟活動“一票式”集成,必須去除發票版式,實現要素化、標簽化采集。二是稅收管理數據未能實現全量采集。比如稅務約談筆錄、實地核查等執法記錄的影像資料等,尚未進行有效采集。這些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是數據采集的難點,但也是智慧稅務建設的重點。三是第三方數據尚未實現全量采集。《意見》已經明確在2025年建成稅務部門與相關部門常態化、制度化數據共享協調機制,依法保障涉稅涉費必要信息獲取。只有實現了稅收大數據的全域全量采集,掌握更多的納稅人信息,才能排除不確定性,實現對納稅人的精準畫像,提高精細服務和精準監管的水平。
稅收大數據的重新認定歸類是建設智慧稅務的基礎前提。在金稅三期及以前的稅收征管信息系統建設時,通常按照征管流程設計系統功能,即根據相關稅收政策的規定,由各業務部門提出需求,將線下流程搬到線上,實現信息化的處理。這種系統設計的理念是以流程、事件為驅動,由納稅人依申請或稅務機關依職權發起。在建設以服務納稅人繳費人為中心、以稅收大數據為驅動力的智慧稅務時,需要在理念上、系統技術架構上都有顛覆性的創新。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崇明區稅務局)